有色金属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离不开有色金属。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全行业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由大到强,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实现有色强国梦积累了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综合优势明显,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大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总量规模稳步提升
有色金属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是国防军工和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材料,人类社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有着很大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强国梦,行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行业影响不断扩大。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到2017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4154万吨增长到5501万吨。产业规模的扩大,保持了适当的速度,适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二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开发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有力支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海洋开发、核电工程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有色金属企业成为践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倡议和战略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2016年我国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就已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5.9%、55.4%、42.0%、45.9%。在世界十大铜、铝、铅、锌冶炼企业中,我国均有3家以上的企业位列其中。
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市场需求低迷,有色金属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扩大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无竞争力产能的同时,大力扩大有色金属应用,凝聚了行业共识。一是以化解电解铝产能过剩为契机,以扩大铝材应用为突破口,增加有效供给。铝行业在拓展铝的应用方面集中发力,推广以铝代钢、以铝节铜、以铝节木。交通运输领域轻量化对铝材的需求显著增加,建筑铝模板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铝制家具逐渐得到社会与家庭的广泛认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二是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光伏电池材料、稀土永磁体等的应用不断扩大,有些有色金属产品供不应求,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三是瞄准长远发力。为开拓未来潜在市场,强化有色金属高端产品研发,汽车用铝板、海洋工程用钛材、3D打印材料、新型军民两用产品等,已经开始步入小规模产业化应用,逐步展现出未来有色金属应用的广阔前景。
2013~2017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较为波动,2015年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下降速度为9.5%,但2016年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上涨速度高达44.4%,成为近5年利润总额增长速度比较大的一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是产品结构升级。这一时期,铜材和铝材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0.1%,远高于同期冶炼产品产量增长速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利润占比由2013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60%以上。二是区域结构优化。有色金属冶炼布局继续向资源密集和交通便利地区聚集,有色金属加工向消费集中区域聚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崛起,产能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加快退出,电解铝产能置换工作开始有效实行。三是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依靠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地质勘探,发现了一批大型矿床,国内资源保有储量相应增加。同时,境外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稳定了境外资源供应来源。四是重大成果亮点纷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开发的多项冶炼关键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加工装备水平整体提高;高性能电子铜带及箔材、航空铝锂合金、大断面铝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取得新突破;铝空电池、纳米陶瓷铝等创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2015年,我国“史上比较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环保部、发改委等又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央环保督查力度明显加大,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责任。2018年起,环保税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都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环保治理与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新要求。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绿色矿山、城市矿山、区域矿山建设不断深化。全国评选出的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中,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达到了114家,占比达到17%。矿山“三率”水平显著提高,废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取得新进展,区域矿山成功建设开创了资源集约利用新模式。二是节能减排降耗达到新水平。这一时期,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3.9%,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平均下降112千瓦时/吨,铅冶炼综合能耗下降8.25%,电锌综合能耗下降5.5%,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循环经济达到新高度。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形成了若干规模化的再生金属生产基地。内陆地区依托传统废旧金属集散地,再生金属生产规模稳步扩大。2017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375万吨,同比增长10.44%。其中再生铜320万吨,同比增长6.7%;再生铝690万吨,同比增长9.5%;再生铅205万吨,同比增长24.2%,再生锌160万吨,同比增长6.7%。
对外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取得的成绩,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取得的,来之不易。但是,要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譬如投资继续回落的问题。全行业的投资增幅从过去远高于全国水平的两位数增长,到现在的负增长,特别是占有色金属行业投资比重80%的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下滑,凸显出对预期的信心不足,制约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譬如“去产能”面临各种考验。清理整顿电解铝违规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入,但同时也面临各种考验。如政策预期下价格的反弹是否会引发缺乏竞争力产能加速投放市场、加速产能回潮,强大的资本力量推波助澜可能引发短时间价格的大起大落。譬如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有色金属行业铝产品是遭遇“双反”调查比较多的领域。比较近两年来,针对我国铝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连续启动针对我国铝产业的“332”调查、“232”调查以及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都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大踏步“走出去”。成立有色金属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推动矿山、冶炼、加工全面走向世界,从资源合作不断延伸到园区建设与装备合作、技术合作、工程承包服务。二是高水平引进来。一大批国有、民营、合资企业加大引进力度,不仅引进资金、技术、装备,还大量引进人才、研发团队等优质生产要素,有效提高了引进来水平。三是国际市场话语权提升。上海期铜等逐步摆脱“影子市场”的从属地位,与伦敦铜等形成全球比较具影响力的两个定价参考依据,稀土、钨、锡、锑、铟等优势稀有金属价格话语权逐步提高。
“十三五”时期,我国有色金属需求量保持稳步增长。根据《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为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650万吨、2400万吨、550万吨和72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8%、5.2%和6.9%。
总体来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增长过快、需求增长有限,整体处于发展的滞涨期。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解决有色金属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导向,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扩大应用消费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在市场需求扩大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有利环境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前景看好。